中国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参加感受

上周末参加了中国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MLA)。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交流的会议,就我个人感觉,这样的会议还是有必要来看看的。

先介绍一下MLA吧。

MLA一直以来都是本着“学术至上,其余从简”的原则,不征文、不收费,这可能是到场的学者和学生人数那么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当时我手机没电了,在志愿者那边充电,一个家伙聊到他以前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学生打折之后注册费还要1200元。这次不但不收费,提供的免费饮用水都随时可取,服务很周到,整体还是很亲民的。这也使得会议的两天场馆内几乎所有时间都是人头攒动,还有很多人是站着听完会议的。这里是2016年MLA的主页,嘉宾报告时的slides在这个页面

会议的不同session也是挺吸引人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是我个人第一次参加学术类workshop的原因)。会议分为Regular Session, Poster Spotlight Session, Industry Session以及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Regular Session是邀请一些机器学习领域内的嘉宾,做主题报告,介绍他们自己研究的一些内容,每人时长为45分钟;Poster SpotLight Session是一些老师和学生,把自己在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的成果拿来交流的环节,形式是"Spotlight + Poster",即报告者在研讨会上做报告,中午会议休息的时间在场馆外展览海报,同时演讲者对参观者的提问进行讲解,每个报告者的时间是150秒;Industry Session是一些工业界的厂商来介绍最近机器学习在工业方面的发展的环节,每个嘉宾15分钟;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是邀请嘉宾,介绍一些顶级国际会议的情况,包括回顾最近一次会议和会议往年热门话题以及各个会议录取论文的一些套路、技巧的环节,每个人大约8分钟。

我相信做为学生,报告都会听过很多,所以其中Regular Session和Industry Session大家就不会陌生了,都是请嘉宾做报告,只是时间不同,内容不同。而其中Poster Spotlight Session和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可能会很吸引人了(或者说比较吸引我)。前一个环节要求报告人把自己论文的内容浓缩到150秒,这样既需要报告的内容全是重点,而且也要别出心裁设计出一些夺人眼球的内容,这样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后一个环节吸引我的原因是,毕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领域都精通,这个环节恰恰是熟悉不同顶级国际会议将他们的参会经历以及会议重点告诉我们,其一丰富了我们的见闻,其二为那些未曾参加过又想在这些会议上被录取论文的那些学者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类的会议(虽然是个研讨会),所以会议结束后我思考了一下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的意义。

我个人感觉,参加类似的会议最起码有以下几种好处:
1.了解如今行业内的发展水平,了解同行的研究状况。
2.遇到志同道合,研究类似课题的人。
3.给自己一些精神上的激励,争取自己以后有机会来做报告分享。

自己刚刚入门深度学习,下面是一些自己在会议上注意到的内容以及思考。毕竟对机器学习没有积累,很多想法不太成熟,所以只分享一些在学术之外的思考:

1.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理论快于实践的。第一个报告中,嘉宾提到,当时工业界有些实验做的结果不错,但是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于是请他做相关的理论研究。而且深度学习的很多方法、技术在数学上的证明也没有解决,但是有很多应用确实有了不错的效果。
2.当时一个老师提到,对自己的一些猜想做实验,之后有些论文提及和自己思考类似的东西,感觉自己思路对了。人们总是在做出来之后才说自己的思路是对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在试错。
3.有个题目是用数据挖掘的思路来debug。我们知道,程序和机器出现的意义就是要代替人力的,而现在的编程和一些计算机的思路发展还是挺快的,也许不久之后真的能代替人力了,而且以前一个老师也提到,可以用程序生成网页,仅仅需要一些细节的改动就可以成型,说现在自动生成网页的程序都可以代替很多程序员了,想给我们点压力。确实,机器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时候,是否真的会代替大量的人力,那么程序员自身是否会被代替?
4.周志华老师在介绍ACML(Asi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会议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国外和其他外国学者交流的时候,因为中国参加这些顶级国际会议的人数不多,有次被一个老外说中国人只是人多但是没脑子,所以老师当时很生气,于是也想在亚洲举办一个像样的国际会议,于是便促成了ACML。同时在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环节各位嘉宾在介绍各个会议参会包括在会议中任职的中国人的数目,也发现确实中国的人数不多(不过这些年都在加速增长),这也显示了在国际会议中,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是多么重要。
5.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交流非常重要。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些高校与工业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尤其是硅谷,很多世界有名的公司都会和高校的学生交流合作。而这次会议请到了一些工业界的嘉宾,也拉近了机器学习领域工业和学术的距离,使得很多参会的学生也近距离的感受到了技术在商业的应用以及商业对技术的影响。
6.在一个工业界嘉宾做报告的时候,一个报告中提到了针对蓝领工人做信用判别来决定是否提供借贷的服务,我感觉这个想法非常不错。信用问题在借贷环节非常重要,但是中国很多地方的信用制度还不够完善;现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等类似的业务如果能够完善,保证我在很好的信用时能够不断增加借贷总额,同时在全国范围还能不需要考虑不同银行,那么还是有不少用处的。

其他收获:

和周志华老师合影,同时请老师在《机器学习》书上给了我赠言。来此晒晒~

MLA16周志华老师合影

当我们在谈论「社会」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家人对社会的评价是偏「负面」的,比如「人情味比较淡薄」、「黑暗」等等之类的词语。

甚至在最近几年,我的父母还经常说:「我有点太理想主义了,太单纯了,进入社会就会明白很多东西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于是在我刚开始建立「世界观」的时候,就感觉「社会」可能是一个不太好的东西,想要趁着在学校的生活当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不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欺负。

渐渐地,我长大了。上大学、上研究生,期间还学过车,而且有过两次独自去一个陌生城市旅行的经历,于是开始对从前认知的「社会」有了新的了解。

下面我来谈谈我所理解的社会。

为了便于思考,我将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分为「职业」。社会是由不同的职业构成,比如「教师」、「出租车死机」、「程序员」等等。

每种职业有每种职业运行的规则,甚至潜规则,所以我们对于社会中的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理解。

比如,商业的运转中,逐利性是商业的一个共性之一,所以「饭店老板」、「超市店铺店主」需要进到更低价位的东西,然后以高价卖出,这样他们才能生存。那么进货的渠道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了。进来的货物是否安全、质量合规,就是我们消费者关注的事情了。就像前几年比较引人注意的事情那样,「地沟油」的小摊小贩必备道具,这就变成了条潜规则;一些不法商贩进货渠道有问题,出售假货、高仿货或者残次品给客户,这也就成了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比如有些运动鞋的店铺等等。那么商业的本身的运转有问题么?我个人认为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法律、法规是否健全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是否合法。

再比如,娱乐圈的潜规则,大家都懂。这也是因为,在有些方面,法律无法硬性的规定别人的私生活,让一些人找到了漏洞。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这些问题被放大了。同样,我猜测,在国外这个圈子应该也是有类似的潜规则的,因为这个圈子本身就是依靠人来发展的,所以这是个没法避免的问题。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有些行业的疑虑,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本身,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认真思考。每个行业可能有很多不符合我们平常的认知、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的见识毕竟有限。同时在我的观察中发现,一些同学、亲戚朋友,他们对法律、法规的建立并不关注,所以造成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行业变得并不信任了。因为长期的信任的缺失,所以「贵圈很乱」、「中国食品质量不过关」这样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究其根本,应该建立完善 法律、法规,并且相关的机构认真执行。

说到身边很多人对法律、法规的不关心,我还想到另一个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称自己「老百姓」,甚至更早的中国百姓见到官员时都称自己是「草民」。我感觉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这就让我们本身觉得自己是低人一等。英语中有一个词叫做citizen,直译为「公民」。我个人感觉中国人更应该树立每个人的「公民感」。话题扯远了。

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或者说对于一个出身一般,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期望,在面对因为社会本身的一些不完善所带来的阻力时应该怎样努力呢?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可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改变「社会黑暗」的观念。社会必然不完善,甚至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在很多时候,社会中的人还是很友善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在北京地铁找不到方向,而且刚到那边目的地也不清楚,手机还没电了,只能回忆要去的地方有哪些地标性建筑,最后地铁里面的志愿者大妈花很久帮我想乘车方式,甚至两个大妈为了讨论哪条线路更近,都吵起来了。

2.努力踏实地学习自己赖以谋生的知识技能。这个其实不需要再强调一遍了,我想强调的是,学习的方向也不是说一次择业决定终身的。像我,就是从一点不懂编程跨专业到计算机的,同时自己大学的时候还巧合认识了一个家伙从学化工跨考到金融。不同的行业在不同时代发展不同,甚至在某些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职业或者岗位,对人才的尊重会更高。人们总说要适应环境,其实还要不停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去寻找适合自己性格或者实际情况的环境。在现在信息传递加速,信息获取逐渐平等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3.仔细思考自己行业运转的方式,这样才能不停地提高自己的层次(虽然我不太喜欢把人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阶级等等,但是这样简单的表述确实能够将一些想法简单地表达出来,这里的「层次」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收入或者不同的社会地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做生意,那么在一个小区门口卖东西和做一个地区的代理卖东西所挣到的钱是不同的吧?而且在一个高档小区里面卖同样的东西也比在一个低档小区卖东西挣钱吧?

4.理解不同职业的运转规则。原因有二。其一,从小到大,我们有很多同学,亲戚朋友,肯定是分布在不同职业的,如果你对他们的职业不理解,甚至有偏见,那么这会使得你们逐渐疏远。其二,理解了不同职业的运转规则,会使你懂得如何跟不同职业的人进行沟通。同时,拿同学经常说的程序员到了一定年纪就敲不动代码来说,到了未来你可能会技术转管理。那么如果你不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技巧,你能很好的管理别人么?即使你不会转岗,那么在你被别人管理的时候,你如何分辨别人的管理是否明确可行呢?

5.了解一些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候确实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了解法律法规才能保护自己。甚至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靠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健全,同时公民的法律意识更好才行。当然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了。

leadership是什么

目录:

一、leadership是什么
二、我眼中leader的一些要求
三、我的一些经验以及总结

一、leadership是什么

leadership是什么?

leadership is not authority, but trust.

简单的说来,就是如此。

我曾经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领导”:小时候,我们的家长是领导;在学校,我们的老师是领导;走向工作岗位了,我们的上级是我们的直接领导。在学校我们的班长、组长以及课代表是在某些方面是我们的领导;工作中一般会有team,不同的team一般也都会有leader。

问题是,我们不一定会服从,或者真正愿意服从某些“领导”。比如有些家长教育出来的子女相对比较听话,茁壮成长,成为出色的人;但是有些孩子总是与家长对着干,打架斗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连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做不到(当然我没有说“听话”就一定是好事,不听话就一定错误。但是在我们小时候,对世界没有特别多的观念的时候,对于大多数家庭,“听话”是个相对正确并且风险比较低的事情)。比如有些老师上课我们极其讨厌;比如有些班干总是打小报告;比如在某个team中的leader私心很重,总是想着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剥削其他成员等等等等。

上面的例子我想1,2两个大家都会经历过,第3个例子我个人没经历过,但是网上的评论上面确实会有,甚至现在研究生阶段我听说很多导师对于学生的做法就有些类似这种情况。

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有过类似的思考。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TED上面的一个视频——《Why good leaders make you feel safe》——解开了我心中很多的疑惑。总结下来,就是下面一句话:

Leadership is not authority, but trust。领导力并不是(因为)权威,而是(因为)信任。

视频中一个例子非常生动。

Bob Chapman是一家非常大的制造业公司的CEO,公司名叫Barry-Wehmiller,在美国西海岸。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一天一夜之间损失了30%的订单。这对于一家大公司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数字,甚至都养不起公司的员工了。他们需要节省1000万美元。就像很多公司一样,Barry-Wehmiller公司的董事会开始考虑裁员。但是Bob拒绝了。Bob不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他认为每个人都承担一些损失比我们其中某些人承担一个巨大的损失要好的多。于是公司采取了一个休假的方案,从秘书到CEO,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被要求去4个星期的无薪休假,可以在任何他们想要的时间去休息。因为公司的决策让每个人感到了安全,同时每个人也更愿意信任公司并且合作起来。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公司中竟然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可以承担的更多的员工把自己无薪水的休假延长,让给家庭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员工能减少无薪水休假。最后的结果呢?大家士气上升,省下了2000万美元。

视频中的一个比喻我感觉很恰当。

那些出色的领袖就像是父母一样。他鼓励我们自信,给我们机会尝试甚至失败,传递给我们经验(原话是education,在此处不好翻译,意译),在需要的情况下规范我们。这样我们能够成长并且超越原先的自己。

里面有句话说的非常好:

We call them leaders because they go first. We call them leaders because they take the risk before anybody else does. We call them leaders because they will choose to sacrifice so that their people may be safe and protected and so their people may gain, and when we do, the natural response is that our people will sacrifice for us.

我看完之后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leader呢?

二、我眼中leader的一些要求

经过总结,有了一些浅见,我认为一个出色的leader可能应该具备一下几个特点:

1.技术方面

我认为一个出色的leader应该是了解甚至是比较熟悉一些技术的。虽然说leader的主要职责是人力资源的调配,但是如果对与项目上面技术方面的事情都不太了解,我感觉也不能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2.管理方面

1)有气度,尊重人,尊重差异

一个团队中有不同的成员,个性差异肯定会有的,我认为一个合格的leader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只要不是影响团队工作的,应该予以接受。同时,更不能以权压人,这样别人也不会信任这个leader的。比如我们在上“软件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的时候,老师就举过一个例子。在老师担任项目经理的时候,手下有一个代码能力特别强的人(我们暂且称他为A),(我个人从语气和老师的性格上面猜测,可能因为老师在一些事情上面不听取A的意见,或者没有照顾到A的个性,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面A背地里和老师对着干。有一次A说一个程序里面有问题,老师问他哪里有,他说不知道,就是感觉有,不信后果自负。因为老师的代码能力还没他强,所以老师召集除了A以外的所有人一起找这个bug,最后没找到。之后问A,我怎么觉得没问题?A说,那可能就是没问题吧,可能我看错了。这样里外肯定会耽误很多时间。可见尊重别人的重要性。

2)主动承担一些必要的责任

团队出现问题时,可能不是因为某个人那方面有问题而造成的,有可能是整体team中一些沟通环节没做好。这个时候可能需要leader把责任给揽下来,分析、解决。

3)创造人性化的气氛

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很好的企业,确实是有企业的文化的。同时,这些好的企业中人员和谐,相互照顾,我很羡慕这样的企业。那么如何做到的呢?这肯定和管理层面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小组中的leader,肯定做到了创造出了一个适合的氛围。比如适当的聚会甚至旅行,从而增进成员了解,关系和谐。了解成员的生日情况,到了这些日子大家一起high一下。甚至,也是“软件项目管理与实践”的老师说,如果确实有些问题不是因为主观失误(比如甲方不断改需求等等),leader甚至都可以带头骂骂这些不愉快事情,缓解成员的一些心头的不甘等情绪。

当然,这是就我观察到的现象的思考和总结,甚至有很多是我想要加入的团队所具有的特性。仅仅是一些浅见,而且未来工作之后会将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有没有这样的团队我相信绝对是有的,能不能加入这样的团队就看个人的努力了。

三、我的一些经验以及总结

说了那么多的思考,其实有些我还真的尝试过。在研一的学年里面,我接触过三次小组形式的活动:研一上、下学期的英语课程的模拟学术会议以及创业project,还有就是“软件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这几个事情上面恰恰我做的事情最多,甚至有的就是leader的作用,我将一些情况分享一下。

因为“软件项目管理与实践”从头到位持续了好几个星期,而且参与人数和任务分配比较清晰,所以拿这个做为一个案例分析。当然,看到这篇文章的童鞋可能有对这些事情比较熟悉的,我不会对其中个人进行明确点名,我分析这个事情只是希望把遇到的问题找出来,更在意如何解决,请不要过多联想。

过程:

1.分配角色及选题

项目是模拟一个项目的执行过程,要定题目分角色。开始我并没有当项目经理的想法,因为我本科没接触过这门课程,而且算刚入行,真的不懂。但是最后被选当项目经理。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课程大家都不当回事,而且想减轻的负担。其实我也有点这种想法,因为被选当项目经理绝对事情最多,但是确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完成一些事情,尤其是富有创造性、有挑战的事情。

接下来是选题。选题的时候让大家讨论,其实还挺好,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让每个人想一个选题,然后大家投票。最后有一个组员A,提出了一个题目,最后通过选了这个题目。但是我让A提出一些规划甚至谈谈看法的时候,A竟然说没有啥就是突然想到的。其实题目倒是思路很明确,而且大家想出的题目也有类似的。但是我说这是个问题是想表明,如果一个人提出一个方向,尽然自己没有一些规划或者看法,那么在一个team中他这个发言真的是经过思考而做出的么?

2.整体小组表现

我们小组表现较差。我想主要原因有二:1.我(项目经理)确实对这个课程不熟悉。因为这是“软件项目管理与实践”,大部分学生本科应该上过“软件工程”这门课程,而我不太熟悉,影响很多任务分配。这也就是我上节所说的,一个leader,在技术方面,应该熟悉,最起码了解任务的原因。2.我们小组是跨专业最多的一组,而且后期因为课程安排,很多同学要到另一个校区。其实问题不在于这,我们小组整体入校成绩都不算好,虽然说成绩和小组活动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从我有限的观察来看,确实成绩不好,而且没有自己特别强的兴趣爱好的人,做事情不主动,得过且过。

3.表现较差的几个问题

1)我想这个是每个小组都会有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般小组(除非那种合作很好的小组)几乎从头到尾干活的不会有半数人。这可能因为是学校的课程,而且大家都不太在意,认为课程较水的原因吧。但是,毕竟也要交一份比较不错,最起码不差的东西出来吧。一个小组把任务完成的那么差,大家会怎么看待自己的小组呢?

2)大部分人把责任往外推,几乎没人主动找自己在行的事情分担,更重要的问题是在群里面发消息还没人回。同理,一个小组打分根据大家任务完成程度,一个活动完成不了,大家都脱不了干系。其实在学校还好,如果是真正在企业,一个项目完成不了,你开工资能不受影响?所以我感觉这些意识一定要提早培养的。

3)确实会有人要挑战leader的权威。这个我上面也分析了,leader应该尊重小组每个人,给予他表现的机会。如果真的遇到能力强的了,换人呗。一个项目如果长期运转良好的话,你的工资肯定也会提升的。而且也许由于你的人才培养得当,你升迁了也说不定。

4.我的不足之处

1)对课程不了解,对小组成员分配任务不当。

2)不敢/不好意思给每个人分配任务。这个也因为自己是跨专业考虑。毕竟很多同学都是一个实验室的,有些同学一副打酱油的样子,总是催也没用,还怕把关系搞僵了。但是这样小组其他同学会有意见。不过这些老师打分肯定都会考虑进去的。

5.我的可取之处

1)像上面我个人对leader的要求所说,对人平等、尊重。同时很多问题因为确实不懂,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2)这个活动有上台展示的机会,每次活动前我都问是否有人主动上台,但是几乎没人。我个人考虑是当中演说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要面对的是现场所有观众对你的反馈,并且实时,所以这个很锻炼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

3)每次任务布置较早,周五上课,所以一般周一周二布置(周六、日没布置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想放松一下),而且都将上周课程的一些笔记整理发到群里。但是,我们组真的带不动。。。

因为这仅仅是一个课堂的小组活动,所以也没什么好深究的。但是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应该是值得分析和思考的。当然,也正因为这是一次简单的课堂内容,所以我将思考写在这儿,要是未来工作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可能就不能进行这样较为公开的分析了。

研一这几次小组活动,修正了我对团队、和leader的一些看法:

1)如果一个小组整体实力不好,一个严格的规则(奖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最起码这个能让任务顺利完成。当然,这时候leader需要一定的权力。

2)如果有机会选择团队,最好不要为了自己想当leader而到一些相对水平较低的队伍。其实选择加入这组之前也有考虑过,也有人让我加他们组。之前就想到他们会坑我当项目经理,但是考虑到沟通成本——因为研究生阶段班级的概念相对淡多了,很多都不熟——我们小组好多同学都熟了,所以很多东西好商量。事实证明,在一些稍微大型一点的项目上,很多人真的是带不动的。其实后来想想,如果加了其他组,可能混熟的同学还能多一些。

3)如果未来的公司,管理层面有问题,整体水平还比较混乱怎么办?当时我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会想到可能是因为自己能力有不够,所以才会沦落到这样的一个地步。我感觉可以在考虑成熟之后,向上级委婉的提出看法,并说出解决方案。如果一直如此,自己先考虑有没有啥能学到的东西,然后存点钱,等到把风险啥的考虑清楚一点之后,赶紧跳槽,不然绝对是跟着公司一块悲剧。

为什么我们的工资没有别人高?

为什么有些人工资能拿那么高呢?

我经常会思考一些暂时没有出现的问题,希望以后真的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有个准备。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别人给你发工资的依据是什么。

我想有人会说,领导给我们发工资,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评定的。但是「能力」依然不能让我们清晰地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只有当你对一件事情理解到特别透彻,并且你在向别人解释它的基本概念的时候,别人也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才能说明你真正的把一件事情给分析、理解透彻了。

我是这样理解「发工资的标准」这个问题的。领导发给你工资,是根据你系统地掌握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的知识的总量所决定的。

上面这句话可能有些拗口,我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未来可能是程序员,程序员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一门编程语言以及数据库等等。当然,有些领域的程序员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图像的领域还要掌握信号的知识,这些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个人刚刚跨专业到计算机,很多东西了解的也不够深刻,所以上面如有错误,请指出,谢谢。)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程序员中工资拿的特别高的,全部是他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的特别牢固的人。同时,你会发现还有一些程序员工资更高,超出一般程序员很多,那是因为他系统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比如,他同时熟悉好几门编程语言,他对很多编程领域的知识都很了解等。所以,他的工资又会突破一个瓶颈。这样的人都可以在一些横向领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以前看过一个句子,现在记忆犹新:

No field of study can advance significantly unless outsiders bring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that field of study.

有些跨领域人才的工资,是因为他使得某些领域大踏步的进步了好多,所以他们工资会让人不可想象。最近今年,机器学习因为计算机性能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所以那些熟悉两个领域的知识的专家在一些行业发展起来之前,已经收入不菲了。

程序员的例子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我再举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餐厅服务员。虽然餐厅服务员可能不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知识,但是他们需要处理好「与客人之间的关系」:当遇到态度不好的客人的时候要怎么做,当遇到自己餐厅出问题了怎么解决能够使得店主和客人都能接收等等。这些能力虽然书本上或者说我们课堂上没有传授,但它确确实实是一种技术。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度。所以,那些处理关系得当的服务员,晋升为餐厅经理,甚至有些人把店主的进货渠道给打通,自己开店去了。这就是因为他们系统地掌握了:「与人交流」、「管理服务员」和「处理更加困难的纠纷」以及「开餐厅」的知识或者能力。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工资差距那么大,就是因为有些人系统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注意,我一直强调是系统地掌握,而不仅仅是掌握。其实,年纪差不多的人,掌握的信息的总量是差不多的,因为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说,大部分人每日的睡眠,饮食等等时间花销,差别不大。常见的,有些人会打打游戏,有些人也在处理人际关系表现不差。但是,这些人没有能够系统地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的工资没有突破某个瓶颈。这不,在现在这个开放且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游戏上面有天赋且愿意努力训练的人也能拿到很好的薪水了不是么?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那些出众的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为专一,在有些方面真的是一窍不通。因为他们把时间都专注于系统地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了。

那么我们想通了这些有什么用呢?

这就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努力方向提供方法论了啊。

比如,我们应该放弃一些暂时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长期不会给我们带来收益的事情。年纪大了,我们会发现自己玩游戏的注意不集中了,反应能力也没以前好了,所以可以适当的放弃些打游戏的时间了。每日都有人花大量的时间在刷微信和一些娱乐新闻上面,但是仔细思考,这样事情只能影响当下,我们是否可以放弃了。摄影、阅读,都是能够修身养性的事情,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来培养这些爱好,长此以往,五年十年之后,这些方面的知识可能就比较成系统了,即使不能给你带来金钱的回报,但是在自己家庭、朋友圈子中,也足以露一小手,显摆一下,这些都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当然,我并没有说不玩游戏、或者不刷娱乐新闻等等。毕竟这也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我们不要太过于执着其中罢了。比如,久违相逢的好友,坐到网吧,来上一局dota,也是友情不减当年不是?对了,我指的是男性。

知道了为什么再去努力,我们会更坚定,不是么?

 

这是最近总结的一些想法,自己的思考可能因为见识的局限而不太成熟,未来可能会在更新。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