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参加感受

上周末参加了中国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MLA)。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交流的会议,就我个人感觉,这样的会议还是有必要来看看的。

先介绍一下MLA吧。

MLA一直以来都是本着“学术至上,其余从简”的原则,不征文、不收费,这可能是到场的学者和学生人数那么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当时我手机没电了,在志愿者那边充电,一个家伙聊到他以前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学生打折之后注册费还要1200元。这次不但不收费,提供的免费饮用水都随时可取,服务很周到,整体还是很亲民的。这也使得会议的两天场馆内几乎所有时间都是人头攒动,还有很多人是站着听完会议的。这里是2016年MLA的主页,嘉宾报告时的slides在这个页面

会议的不同session也是挺吸引人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是我个人第一次参加学术类workshop的原因)。会议分为Regular Session, Poster Spotlight Session, Industry Session以及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Regular Session是邀请一些机器学习领域内的嘉宾,做主题报告,介绍他们自己研究的一些内容,每人时长为45分钟;Poster SpotLight Session是一些老师和学生,把自己在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的成果拿来交流的环节,形式是"Spotlight + Poster",即报告者在研讨会上做报告,中午会议休息的时间在场馆外展览海报,同时演讲者对参观者的提问进行讲解,每个报告者的时间是150秒;Industry Session是一些工业界的厂商来介绍最近机器学习在工业方面的发展的环节,每个嘉宾15分钟;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是邀请嘉宾,介绍一些顶级国际会议的情况,包括回顾最近一次会议和会议往年热门话题以及各个会议录取论文的一些套路、技巧的环节,每个人大约8分钟。

我相信做为学生,报告都会听过很多,所以其中Regular Session和Industry Session大家就不会陌生了,都是请嘉宾做报告,只是时间不同,内容不同。而其中Poster Spotlight Session和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可能会很吸引人了(或者说比较吸引我)。前一个环节要求报告人把自己论文的内容浓缩到150秒,这样既需要报告的内容全是重点,而且也要别出心裁设计出一些夺人眼球的内容,这样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后一个环节吸引我的原因是,毕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领域都精通,这个环节恰恰是熟悉不同顶级国际会议将他们的参会经历以及会议重点告诉我们,其一丰富了我们的见闻,其二为那些未曾参加过又想在这些会议上被录取论文的那些学者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类的会议(虽然是个研讨会),所以会议结束后我思考了一下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的意义。

我个人感觉,参加类似的会议最起码有以下几种好处:
1.了解如今行业内的发展水平,了解同行的研究状况。
2.遇到志同道合,研究类似课题的人。
3.给自己一些精神上的激励,争取自己以后有机会来做报告分享。

自己刚刚入门深度学习,下面是一些自己在会议上注意到的内容以及思考。毕竟对机器学习没有积累,很多想法不太成熟,所以只分享一些在学术之外的思考:

1.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理论快于实践的。第一个报告中,嘉宾提到,当时工业界有些实验做的结果不错,但是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于是请他做相关的理论研究。而且深度学习的很多方法、技术在数学上的证明也没有解决,但是有很多应用确实有了不错的效果。
2.当时一个老师提到,对自己的一些猜想做实验,之后有些论文提及和自己思考类似的东西,感觉自己思路对了。人们总是在做出来之后才说自己的思路是对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在试错。
3.有个题目是用数据挖掘的思路来debug。我们知道,程序和机器出现的意义就是要代替人力的,而现在的编程和一些计算机的思路发展还是挺快的,也许不久之后真的能代替人力了,而且以前一个老师也提到,可以用程序生成网页,仅仅需要一些细节的改动就可以成型,说现在自动生成网页的程序都可以代替很多程序员了,想给我们点压力。确实,机器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时候,是否真的会代替大量的人力,那么程序员自身是否会被代替?
4.周志华老师在介绍ACML(Asi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会议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国外和其他外国学者交流的时候,因为中国参加这些顶级国际会议的人数不多,有次被一个老外说中国人只是人多但是没脑子,所以老师当时很生气,于是也想在亚洲举办一个像样的国际会议,于是便促成了ACML。同时在Top Conference Review Session环节各位嘉宾在介绍各个会议参会包括在会议中任职的中国人的数目,也发现确实中国的人数不多(不过这些年都在加速增长),这也显示了在国际会议中,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是多么重要。
5.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交流非常重要。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些高校与工业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尤其是硅谷,很多世界有名的公司都会和高校的学生交流合作。而这次会议请到了一些工业界的嘉宾,也拉近了机器学习领域工业和学术的距离,使得很多参会的学生也近距离的感受到了技术在商业的应用以及商业对技术的影响。
6.在一个工业界嘉宾做报告的时候,一个报告中提到了针对蓝领工人做信用判别来决定是否提供借贷的服务,我感觉这个想法非常不错。信用问题在借贷环节非常重要,但是中国很多地方的信用制度还不够完善;现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等类似的业务如果能够完善,保证我在很好的信用时能够不断增加借贷总额,同时在全国范围还能不需要考虑不同银行,那么还是有不少用处的。

其他收获:

和周志华老师合影,同时请老师在《机器学习》书上给了我赠言。来此晒晒~

MLA16周志华老师合影

初到四牌楼

一、

出了文昌宿舍所在的小区,横穿太平北路的一个斑马线,经过文昌桥走到小路的尽头,向右转再走不到100米,就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东门了。

在我眼中,四牌楼校区相比于九龙湖校区,简直是没有可比性的。四牌楼这边宿舍陈旧,实验室太小以至于要两个人做一张桌子,浴室的承载能力有限,在高峰的时候洗澡很不方便,更不用说食堂饭菜不好,体育场也很小等等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了。

当然,这边还是有很多惊喜的。因为去年复试就是在四牌楼,所以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所带来的古朴和厚重就显得没那么吸引我了,令我欣喜的,反倒是另外一番景象。

街道上散落的炒饭摊点,道路两旁整齐的绿化,许久没听见的大片大片的蝉鸣,以及一个城市中老居民区的生活。

听同学说,这个宿舍原本是居民小区,因为学校宿舍不够用征用过来的,所以这附近住着很多的南京本地的居民。有居民的地方,周边自然有很多生活元素:小吃摊、水果店、理发厅等等。这些当然不足为奇,但是这对于在九龙湖那边的生活来说,可算是再奢侈不过了。同时,这些元素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还能常常呆在家中的时光了——每天早上都要排队等候的包子铺,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的家长,以及下象棋打牌的中年人——起码上了大学之后就没再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了。这种感觉,只有融入了这样的行为模式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有,不是仅仅看看就能产生的。

刚到这边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小店,叫做「战将鸡排」,因为它不像附近其他几家炒饭摊那样满是油污,而且这边食堂整体没有九龙湖那边好吃,所以要提前找好懒得去食堂的时候能够饱腹的地方。

最近天热了,看到这家店门口正好贴着凉面皮的价格,我就走过去要了一份。老板拌凉面皮的功夫,我和她搭起话来。

「你这地方不大,卖的种类到不少呢,还真没看出来」,我有点惊叹的问到。

「啊,那可不是么」,老板边忙着拌凉皮儿边回答着我为了避免静默所引起尴尬的随意的话语。

「好久没吃过凉皮了,大概上了大学之后就没再吃过了吧。我刚才九龙湖搬过来,这边四牌楼食堂感觉不太好吃。对了,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凉皮里面的面筋泡子,多放点吧」,我接着说到。

「行」。老板爽快的答到。

「我家儿子也是,在外面上大学,整天抱怨食堂的饭菜不好吃,经常在外面吃」,我的话仿佛说到了全国各地大学食堂的通病,她也不禁地帮着儿子抱怨着。

之后,老板又说了说自己店面干净,不仅是学生,还有好多居民都到她这边买小吃的情况,我也跟着搭搭话,表示以后会常来关顾的。

回到寝室吃着凉皮,感觉还是没有小时候家边店里面的味道。

二、

提到蚌埠,大部分人的印象可能是以前坐火车经过此地吧。再多一点,就是蚌埠是一个大站了。

是的,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提到它想到蚌埠火车站一点不令人出乎意料。

其实最早听到以「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称呼来形容蚌埠,还是从本科室友的口中。

大概是刚刚上大学没多久,我聊到家乡蚌埠。他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我听了他的形容之后惊异的问到:「『火车拉来的城市』在以前地理书上面介绍的不是株洲么?」

「我们上地理课时,老师还举了个例子,说我们省的蚌埠也是火车拉来的」,他回答说。

可能是因为他也是安徽人的原因吧,所以老师才会拿一个比较熟悉的城市举例。这是我之后想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其实,蚌埠的小吃也是不错的。可能是因为交通便捷,文化交流会多一点,很多南方北方的小吃本地都有。蚌埠本地曾今有首RAP,叫做《烧饼夹里脊》,里面有句歌词唱到:「都说中华美食遍天下,遍天下的美食都在蚌埠开了花。烧饼,包子,油茶,春卷,辣汤,麻圆,米线,凉皮,火锅,拉面,水单饼,大麻花。吃啥啥香,你要啥有啥」。当然,对于自己家乡的印象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且都如数家珍。熟悉的街道、肆无忌惮开着玩笑的发小儿、伴随着记忆中的自己成长的那些学校,还有在家中做个孩子的味道。

记得刚搬过来的时候,在沙塘园食堂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有豆腐脑儿,一时兴起想要尝尝,发现也不如小时候家边店里的好吃:汤不是骨头汤,里面没放粉丝,没放黄豆,竟然吃到了一点孜然的味道。吃完了之后想了想,可能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吃,人家没准认为这是美味呐。只是这不是我熟悉的味道罢。

三、

一转眼,来到四牌楼校区一个月了。

搬到一个新的地儿,自然要置办一些东西,来适应新的住所。这边寝室的地方实在太小了,自己想买一个大点儿收纳箱,把一些柜子里面放不下的衣物给塞到收纳箱里。

这边校区在市区,不远处就有超市,这个我倒是挺满意的。即使在这个网络购物已经足够便捷、实惠的时代,不时去趟超市,看看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柴米油盐,看看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不仅仅是被充斥着京东首页的数码产品或者是铺满淘宝首页的时尚衣物或者是网络媒体中所报道的名人大V所占据。

想了想,好久没吃太多的零食了,而且,很久也没大鱼大肉一番了。其实很久以前,大鱼大肉对我的吸引力就已经不怎么存在了。记得在九龙湖那边时,几次和室友去吃自助,自己都是不停地拿蔬菜水果,而不是去弥补在校园食堂里面亏欠的动物蛋白。

上次一个人逛超市大概是一年多之前吧,研一阶段去超市一直是和室友一起的。看了好几款,挑了一个大小适中,颜色淡雅的收纳箱,放到了手推车里。终于,来到这边宿舍最大的一桩事情算是弄好了——我的东西差不多能放下了。

走到零食的那一排排货架前,自己还是在那放缓了步伐,毕竟我每次都会买点饼干之类的简单食品,留在晚上饿了的时候充饥。现在零食的种类确实丰富,不论从口味还是包装,都足够吸引人。我拿了一袋看看,这个钠含量太高了,给放了回去;又拿了一袋看看,这个能量太高,也不需要,又给放了回去。我在这排货架面前驻足了有大约十几分钟,最后还是拿了自己常吃的那种饼干放到了推车里面:有一点糖分,在晚间能补充能量;钠的含量不高,对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而言比较合适;而且每个小包装里面数量不多,不用怕放久了回潮。

走到收银台那边,不经意间看到一个顾客推车里面放满了零食,我没忍住嘴角微微扬起:「原来在很多方面,我已经足够理性了。」

「人到了一定年龄,分化的程度太令人可怕了。」我有点无奈地笑笑。

四、

2016年7月的南京,甚至全国,都是挺令人难忘的吧。湖北、安徽等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强降雨,很多地方水灾泛滥。起初天气还不算热的,但是雨一停,直接进入了以往夏季的燥热。空气中到处都弥散着令人窒息的热气。

横穿太平北路,经过文昌桥。经过文昌桥,再横穿太平北路。去实验室,回寝室。这是再熟悉不过的路程了。

横穿太平北路的时候,要经过一个斑马线。斑马线前的红灯,大约80秒左右。在这盛夏的时节,等个红灯,也足以让人感到筋疲力尽。

那天,我在看到绿灯刚刚过了之后,站在很远的树荫下等红灯。红灯后,一个女生从斑马线的另一端走过来,白皙的皮肤,穿着蓝色上衣、白色的裙子,打着遮阳伞。她大概注意到我了,嘴角微微上扬,视线向另一侧转去。其实在等红绿灯的功夫我就注意到她了。我也微微笑笑,然后径直地穿过了斑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