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龙湖的那些日子

一、

「今天复试成绩公布,自己通过了复试。我想请问下老师一般什么时候在办公室?」我在邮件中问了之前联系过的一个导师。

「首先祝贺你通过复试,加入计算机学院!我本周二下午应该在办公室,你可以过来我们聊一聊。我的办公室在九龙湖校区计算机楼×××,电话是×××,来之前请先给我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老师回复到。

复试是在四牌楼,到了周二下午,动身去九龙湖校区。那个时候地铁三号线还没有开通,要先坐1号线,再转816路。

到了老师约定的地点,和老师聊了大概有近一个小时,但是那个老师没有想要收我的意图,只和我插科打诨一番。

之后,找了提前联系的学长。联系导师前同学和我说过,让我到实验室转转,老师有的时候会忽悠学生,到实验室多了解了解情况,尽量找一个不是所有杂活脏活累活都找学生做的导师。

把这些正经事儿给搞完之后,在南京逛了逛,因为之前有些著名的景点是拜访过的,所以这回去的是游客相对较少的地儿。去了奥体中心呆了一下午,在回味品尝了评分较高的鸭血粉丝汤,穿梭在中山北路找寻到了正宗的韩复兴盐水鸭。也算是个错开了著名景点人潮拥挤的周末吧。

有天晚上,自己在南京稍稍远离闹市区的一条道上走了很久。整齐的梧桐树,昏暗的霓虹,下了班步履匆匆的职场人士,刚出酒店的醉醺醺的生意人,还有就是晚饭后慢悠悠走在路边的老伴儿。

有段时间自己也特别想体验一下出国读书的感觉,于是问了问在国外读书的同学生活啥样,然后还询问了下自己想去的那个国家读一年研究生花费大概多少。最后,那个同学我跟我说了句:「真的,你在哪住久了感觉都差不多。」

二、

三月,莺飞草长。

挺大的校园,不同功能的建筑之间相距较远,还有就是雄伟气派的图书馆。那次去见导师,初识了九龙湖,但没有想到不久便会离开。

正儿八经的到了这边生活、学习,才发现一些更加有趣的地方:由于校园里有些地儿植被较多,而且有些奇奇怪怪的生物,这边有些人把它称为「九龙湖野生动物园」;为了沿袭四牌楼的仪式感,这个偌大的校区建筑对称,并且青砖绿瓦——这有点像骨灰盒。当然,这都是些玩笑话。

呆上一段时间,九龙湖这边的生活还是蛮符合我的节奏的:看书的时候就是看书,心静下来才能看得下去;出去玩的时候要花上一整段时间,让自己沉浸在一个不太熟悉的环境,探索属于自己的更大的世界。九龙湖校区是远离市区的,而且自己现在对手头的事情太不擅长,对于我这样一个太过于浮躁的人,就有更多的时间能专心用于学术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没有一些先修基础,很多课程都是走马观花,混事儿的那种交了作业了了事;研究生阶段,比以往多了太多消耗精力的事情要处理,而且班级的氛围不如以前了;你有了直接的「领导」,导师多少都会占据你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客观说来,课程不是特别多。不喜欢的事情,也推出去了不少。但是一些课程上面的小组活动,我倒是有不少抱怨:毕竟这是一个teamwork,这么多人推脱事情、责任,久了,别人愿意和你合作玩耍么?搞的我也萌生了一些想法,比如不要没事往自己身上揽事情,比如有些活动的负责人能躲就不要当,等等等等。当然,后来想想,还是坚持了以往的自己。当你照着自己的处事风格坚持下去,是会遇到那些和你相同的人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么。

上课,下课。看书,休息。

慢慢地,我开始想要养成一些习惯,想要用一些文字记录些什么。于是便在空闲时间堆砌些文字。

以前,像我这样的一个工科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文学性文章的。一些简简单单的事情,能啰啰嗦嗦地展开成千上万字:有悲天悯人的,有顾影自怜的,有期盼海枯石烂真性情永不变的。有这些功夫,做点儿实在事儿,不更能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么,能获得更多人的赏识,能够为真情延续带来更多的砝码么?

后来有些明白过来:人生犹如泛舟于湖海之上,终点不是沧海一粟的个体所能预测得到的。风浪总会在不经意间降临,航向迫不得已会变。文学里面记载的一些东西,让我们在遇到困难、困惑的时候,坚定一些、从容一些;让我们在人性面前,更加懂得尊重生命一些;让我们在利益得失面前,权重多偏向真性情一些。不仅仅是些聊以自慰。

于是,我便成了理解人文学科的工科生了:)

本科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看别人的博客。当你细细品读那些博客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人生历程尽收眼底,尤其是看到那些出色的人们的博客的时候,他们生命中每一个脚步都记录在了自己的文字当中,不会感到很惊奇、很羡慕么?所以当时我也产生了写博客的想法。

那时候我感觉没什么可写的,然后算算域名、虚拟主机的费用,一年可能也要个500块,于是便放弃了。现在明白过来,既然这是一件收益如此大的事情,它能够记录自己,总结学到的知识,那么就不应该因为这一年仅仅500块的开销就搁置下来,应该是想到学更多的东西来让自己有所记录啊。想想这几年下来,又误了不少大好青春。

一件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开始的越早越好,而不应该考虑一些细枝末节。

上课,下课。看书,休息。休息的时候,跑步是个不错的消遣的方式了。既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够消散一些负面情绪。

这一年就这样过来了。

三、

最早坚持跑步的时候,是在考研那会儿吧。所有的科目都没有接触过,每天心情不太好,借助跑步分散注意、调节心情、提高身体素质。

起先奔驰在跑道上的那几天,总是感觉到有太多人跑在你的前面,不论你怎么加速,还是追不上他们的脚步。更严重的是,随着体力的消耗、透支,你离那个定位标杆的人越来越远,直到放弃了追赶。就在这时,在你后面的人也追赶了上来。

恰好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同学,他也经常来跑步,我问了下他为什么跑那么快。

「哦,这个啊,我跑了很多年了啊,小时候身体不好,为了锻炼身体才坚持下来的。」他很不以为然的笑着说道。

可是,即使一个小时候身体不好的人,也都比我跑快了这么多啊。我听了他的话心里感叹道。

程序员未来要天天对着电脑,保持健康非常重要,于是我把跑步坚持了下来。

开学没一学期,发现很多同学也都有跑步的习惯,有几个同学跑得很快,于是我又上去问了问他们跑了多久。

「从大学就开始跑了,参加过很多次马拉松了,成绩是××……」,其中有几个同学这样回答道,同时脸上洋溢着略显自豪的微笑。

「怪不得」,我笑笑。

四、

几天的雨停了之后,天气很好,空气中弥散着没有雾霾的空气的味道。晚间我还是往常那样一个人去跑步。

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更想去操场跑跑步,希望能够将不愉快的情绪给发泄在这单调的往复回环的操场上。

跑步有个一年多了,虽然速度不快、长度也一般,但是收益还是很大的。

可能是跑道上雨水还未干透,操场上面的人比往日里少了很多。不过跑道上的景象倒是差不太多:有些人刚上来就加速很快,然后不久就慢了下来,被后面的人赶上;有些人匀速飞驰,甚至我都能认出一些熟悉的面孔;有些人拿着手机,悠闲地走在那儿,不会在意周边跑步的人们到底步伐怎么样。

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人沉浸在音乐中慢跑了,而且也很久不会和身边跑步的人赌气看谁跑的更快一些了。

你会知道周围的人到底跑了几圈?你会知道他今天跑了多久?你会知道他从开始跑步到现在有几年了么?

相反,我每天会带着运动手表计时,而不会带上略显累赘的手机;也会依据最近几天的睡眠状况,调整自己的速度。

跑着跑着,我突然意识到,刚刚开始学计算机的我,又何必去急躁呢?这条跑道上也终究只有自己一个人。那些本科阶段就已经是大神的家伙短期我也不可能赶上;那些早已融入了简单重复生活的人,我在不久就能够积累到比他们多的专业知识;同时,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变到不同的轨道,更谈不上追赶与否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与众不同的,那个熟悉你爱好的、决定你未来道路的,有且只有自己。

跑步回来,因为又想通了一些问题,我心情很好,夜里又翻了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

在《山路》那节,恰好读到了一句话:「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要是自己能够早点读到就好了」,我笑笑。每次读书仿佛都会有这种感觉。

「幸好现在也不晚」,我又接着告诉自己。

五、

16.04.28,周四,五一准备回家,29号晚上的票。因为周五一天都有课,所以提前一天收拾收拾东西,把几本宿舍里面放不下的与专业课无关的书给带回去——《全球通史》和《社会性动物》。

收拾好了,时间挺早,感觉外面阳光不错,于是出去站会儿。我们宿舍在一楼,橘四D138,最东南的那个拐角,终日见不到阳光。

我带上耳机,选择了宫崎骏的那首《talk about our old days》——在那些脑海里琐碎的记忆泛起点点涟漪的安静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放这首歌。

快到傍晚了,阳光还是挺刺眼,我眯着眼迎着光照,趁着这不多的生命中忙碌的间隙,无忧无虑的伸着懒腰,孩子般的对着天空笑笑。

空气很好,手机上面显示的PM2.5的指数是67。你要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城市,这样的日子是不多的。天空很通透,宿舍园子里面的小树叶子,也一改往日的灰蒙蒙的无精打采,泛出可人的绿莹莹的光泽。

这个点大家或是在上课,或是在实验室应付老板的工作,或是在和他们的好友们一道在球场上分享着在未来某天可能会终结的友情。哦,对了,我指的是研究生。

室外也挺安静的,除了大自然原本的声音——风声,其他一点嘈杂的声音也没有。

我伸着懒腰,享受着这短暂的悠闲的傍晚的阳光。

六、

我们实验室在学期末要搬到四牌楼,我回首着近一年的生活,能想到也就这么多吧。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波澜不惊,有的就是滴滴点点的生活片段。

我闲逛在九龙湖校园中,梳理着这学年的生活,竟也有了些「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想法了。

其实在快离开这里之前,我漫步过不知道多少次校园了吧——那些脑海里琐碎的记忆泛起点点涟漪的安静的时候。

才一年,我竟然也眷恋起了这没呆多久的地儿了。

16.06.22,周三,我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了四牌楼。花了好久,才把一年多没人住过的床铺给收拾好,自己的位子才稍显干净整洁一些。这个校区除了在市中心方便娱乐,在生活,学习方面,都没有九龙湖校区好。宿舍很小,食堂不如以前配置好。公共浴室容纳人数有限,到了人流高峰的时候很不方便。甚至还和以前的室友调侃到「舍友也是原配好」。

「又要适应新环境啦,住一段时间肯定会习惯的」,室友在橘园D138的群里面回复说。

其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适应能力。只是,即使是你适应了的环境,还是应该去怀疑它是否合理吧?如果每一个人都仅仅是适应环境,不去考虑怎样能够把它变得更好,那么这个世界会有创新?会有改变?会有更舒适的生活以及更符合情理的观念?

终究会有些人,不愿意踩着无数人踩过的脚印,再去重演一遍简单的生老病死,在适当的年龄读书,适当的年龄结婚生子,适当的年龄放弃对所谓的「命运」的挣扎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