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四牌楼

一、

出了文昌宿舍所在的小区,横穿太平北路的一个斑马线,经过文昌桥走到小路的尽头,向右转再走不到100米,就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东门了。

在我眼中,四牌楼校区相比于九龙湖校区,简直是没有可比性的。四牌楼这边宿舍陈旧,实验室太小以至于要两个人做一张桌子,浴室的承载能力有限,在高峰的时候洗澡很不方便,更不用说食堂饭菜不好,体育场也很小等等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了。

当然,这边还是有很多惊喜的。因为去年复试就是在四牌楼,所以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所带来的古朴和厚重就显得没那么吸引我了,令我欣喜的,反倒是另外一番景象。

街道上散落的炒饭摊点,道路两旁整齐的绿化,许久没听见的大片大片的蝉鸣,以及一个城市中老居民区的生活。

听同学说,这个宿舍原本是居民小区,因为学校宿舍不够用征用过来的,所以这附近住着很多的南京本地的居民。有居民的地方,周边自然有很多生活元素:小吃摊、水果店、理发厅等等。这些当然不足为奇,但是这对于在九龙湖那边的生活来说,可算是再奢侈不过了。同时,这些元素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还能常常呆在家中的时光了——每天早上都要排队等候的包子铺,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的家长,以及下象棋打牌的中年人——起码上了大学之后就没再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了。这种感觉,只有融入了这样的行为模式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有,不是仅仅看看就能产生的。

刚到这边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小店,叫做「战将鸡排」,因为它不像附近其他几家炒饭摊那样满是油污,而且这边食堂整体没有九龙湖那边好吃,所以要提前找好懒得去食堂的时候能够饱腹的地方。

最近天热了,看到这家店门口正好贴着凉面皮的价格,我就走过去要了一份。老板拌凉面皮的功夫,我和她搭起话来。

「你这地方不大,卖的种类到不少呢,还真没看出来」,我有点惊叹的问到。

「啊,那可不是么」,老板边忙着拌凉皮儿边回答着我为了避免静默所引起尴尬的随意的话语。

「好久没吃过凉皮了,大概上了大学之后就没再吃过了吧。我刚才九龙湖搬过来,这边四牌楼食堂感觉不太好吃。对了,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凉皮里面的面筋泡子,多放点吧」,我接着说到。

「行」。老板爽快的答到。

「我家儿子也是,在外面上大学,整天抱怨食堂的饭菜不好吃,经常在外面吃」,我的话仿佛说到了全国各地大学食堂的通病,她也不禁地帮着儿子抱怨着。

之后,老板又说了说自己店面干净,不仅是学生,还有好多居民都到她这边买小吃的情况,我也跟着搭搭话,表示以后会常来关顾的。

回到寝室吃着凉皮,感觉还是没有小时候家边店里面的味道。

二、

提到蚌埠,大部分人的印象可能是以前坐火车经过此地吧。再多一点,就是蚌埠是一个大站了。

是的,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提到它想到蚌埠火车站一点不令人出乎意料。

其实最早听到以「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称呼来形容蚌埠,还是从本科室友的口中。

大概是刚刚上大学没多久,我聊到家乡蚌埠。他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我听了他的形容之后惊异的问到:「『火车拉来的城市』在以前地理书上面介绍的不是株洲么?」

「我们上地理课时,老师还举了个例子,说我们省的蚌埠也是火车拉来的」,他回答说。

可能是因为他也是安徽人的原因吧,所以老师才会拿一个比较熟悉的城市举例。这是我之后想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其实,蚌埠的小吃也是不错的。可能是因为交通便捷,文化交流会多一点,很多南方北方的小吃本地都有。蚌埠本地曾今有首RAP,叫做《烧饼夹里脊》,里面有句歌词唱到:「都说中华美食遍天下,遍天下的美食都在蚌埠开了花。烧饼,包子,油茶,春卷,辣汤,麻圆,米线,凉皮,火锅,拉面,水单饼,大麻花。吃啥啥香,你要啥有啥」。当然,对于自己家乡的印象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且都如数家珍。熟悉的街道、肆无忌惮开着玩笑的发小儿、伴随着记忆中的自己成长的那些学校,还有在家中做个孩子的味道。

记得刚搬过来的时候,在沙塘园食堂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有豆腐脑儿,一时兴起想要尝尝,发现也不如小时候家边店里的好吃:汤不是骨头汤,里面没放粉丝,没放黄豆,竟然吃到了一点孜然的味道。吃完了之后想了想,可能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吃,人家没准认为这是美味呐。只是这不是我熟悉的味道罢。

三、

一转眼,来到四牌楼校区一个月了。

搬到一个新的地儿,自然要置办一些东西,来适应新的住所。这边寝室的地方实在太小了,自己想买一个大点儿收纳箱,把一些柜子里面放不下的衣物给塞到收纳箱里。

这边校区在市区,不远处就有超市,这个我倒是挺满意的。即使在这个网络购物已经足够便捷、实惠的时代,不时去趟超市,看看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柴米油盐,看看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不仅仅是被充斥着京东首页的数码产品或者是铺满淘宝首页的时尚衣物或者是网络媒体中所报道的名人大V所占据。

想了想,好久没吃太多的零食了,而且,很久也没大鱼大肉一番了。其实很久以前,大鱼大肉对我的吸引力就已经不怎么存在了。记得在九龙湖那边时,几次和室友去吃自助,自己都是不停地拿蔬菜水果,而不是去弥补在校园食堂里面亏欠的动物蛋白。

上次一个人逛超市大概是一年多之前吧,研一阶段去超市一直是和室友一起的。看了好几款,挑了一个大小适中,颜色淡雅的收纳箱,放到了手推车里。终于,来到这边宿舍最大的一桩事情算是弄好了——我的东西差不多能放下了。

走到零食的那一排排货架前,自己还是在那放缓了步伐,毕竟我每次都会买点饼干之类的简单食品,留在晚上饿了的时候充饥。现在零食的种类确实丰富,不论从口味还是包装,都足够吸引人。我拿了一袋看看,这个钠含量太高了,给放了回去;又拿了一袋看看,这个能量太高,也不需要,又给放了回去。我在这排货架面前驻足了有大约十几分钟,最后还是拿了自己常吃的那种饼干放到了推车里面:有一点糖分,在晚间能补充能量;钠的含量不高,对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而言比较合适;而且每个小包装里面数量不多,不用怕放久了回潮。

走到收银台那边,不经意间看到一个顾客推车里面放满了零食,我没忍住嘴角微微扬起:「原来在很多方面,我已经足够理性了。」

「人到了一定年龄,分化的程度太令人可怕了。」我有点无奈地笑笑。

四、

2016年7月的南京,甚至全国,都是挺令人难忘的吧。湖北、安徽等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强降雨,很多地方水灾泛滥。起初天气还不算热的,但是雨一停,直接进入了以往夏季的燥热。空气中到处都弥散着令人窒息的热气。

横穿太平北路,经过文昌桥。经过文昌桥,再横穿太平北路。去实验室,回寝室。这是再熟悉不过的路程了。

横穿太平北路的时候,要经过一个斑马线。斑马线前的红灯,大约80秒左右。在这盛夏的时节,等个红灯,也足以让人感到筋疲力尽。

那天,我在看到绿灯刚刚过了之后,站在很远的树荫下等红灯。红灯后,一个女生从斑马线的另一端走过来,白皙的皮肤,穿着蓝色上衣、白色的裙子,打着遮阳伞。她大概注意到我了,嘴角微微上扬,视线向另一侧转去。其实在等红绿灯的功夫我就注意到她了。我也微微笑笑,然后径直地穿过了斑马线。

在九龙湖的那些日子

一、

「今天复试成绩公布,自己通过了复试。我想请问下老师一般什么时候在办公室?」我在邮件中问了之前联系过的一个导师。

「首先祝贺你通过复试,加入计算机学院!我本周二下午应该在办公室,你可以过来我们聊一聊。我的办公室在九龙湖校区计算机楼×××,电话是×××,来之前请先给我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老师回复到。

复试是在四牌楼,到了周二下午,动身去九龙湖校区。那个时候地铁三号线还没有开通,要先坐1号线,再转816路。

到了老师约定的地点,和老师聊了大概有近一个小时,但是那个老师没有想要收我的意图,只和我插科打诨一番。

之后,找了提前联系的学长。联系导师前同学和我说过,让我到实验室转转,老师有的时候会忽悠学生,到实验室多了解了解情况,尽量找一个不是所有杂活脏活累活都找学生做的导师。

把这些正经事儿给搞完之后,在南京逛了逛,因为之前有些著名的景点是拜访过的,所以这回去的是游客相对较少的地儿。去了奥体中心呆了一下午,在回味品尝了评分较高的鸭血粉丝汤,穿梭在中山北路找寻到了正宗的韩复兴盐水鸭。也算是个错开了著名景点人潮拥挤的周末吧。

有天晚上,自己在南京稍稍远离闹市区的一条道上走了很久。整齐的梧桐树,昏暗的霓虹,下了班步履匆匆的职场人士,刚出酒店的醉醺醺的生意人,还有就是晚饭后慢悠悠走在路边的老伴儿。

有段时间自己也特别想体验一下出国读书的感觉,于是问了问在国外读书的同学生活啥样,然后还询问了下自己想去的那个国家读一年研究生花费大概多少。最后,那个同学我跟我说了句:「真的,你在哪住久了感觉都差不多。」

二、

三月,莺飞草长。

挺大的校园,不同功能的建筑之间相距较远,还有就是雄伟气派的图书馆。那次去见导师,初识了九龙湖,但没有想到不久便会离开。

正儿八经的到了这边生活、学习,才发现一些更加有趣的地方:由于校园里有些地儿植被较多,而且有些奇奇怪怪的生物,这边有些人把它称为「九龙湖野生动物园」;为了沿袭四牌楼的仪式感,这个偌大的校区建筑对称,并且青砖绿瓦——这有点像骨灰盒。当然,这都是些玩笑话。

呆上一段时间,九龙湖这边的生活还是蛮符合我的节奏的:看书的时候就是看书,心静下来才能看得下去;出去玩的时候要花上一整段时间,让自己沉浸在一个不太熟悉的环境,探索属于自己的更大的世界。九龙湖校区是远离市区的,而且自己现在对手头的事情太不擅长,对于我这样一个太过于浮躁的人,就有更多的时间能专心用于学术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没有一些先修基础,很多课程都是走马观花,混事儿的那种交了作业了了事;研究生阶段,比以往多了太多消耗精力的事情要处理,而且班级的氛围不如以前了;你有了直接的「领导」,导师多少都会占据你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客观说来,课程不是特别多。不喜欢的事情,也推出去了不少。但是一些课程上面的小组活动,我倒是有不少抱怨:毕竟这是一个teamwork,这么多人推脱事情、责任,久了,别人愿意和你合作玩耍么?搞的我也萌生了一些想法,比如不要没事往自己身上揽事情,比如有些活动的负责人能躲就不要当,等等等等。当然,后来想想,还是坚持了以往的自己。当你照着自己的处事风格坚持下去,是会遇到那些和你相同的人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么。

上课,下课。看书,休息。

慢慢地,我开始想要养成一些习惯,想要用一些文字记录些什么。于是便在空闲时间堆砌些文字。

以前,像我这样的一个工科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文学性文章的。一些简简单单的事情,能啰啰嗦嗦地展开成千上万字:有悲天悯人的,有顾影自怜的,有期盼海枯石烂真性情永不变的。有这些功夫,做点儿实在事儿,不更能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么,能获得更多人的赏识,能够为真情延续带来更多的砝码么?

后来有些明白过来:人生犹如泛舟于湖海之上,终点不是沧海一粟的个体所能预测得到的。风浪总会在不经意间降临,航向迫不得已会变。文学里面记载的一些东西,让我们在遇到困难、困惑的时候,坚定一些、从容一些;让我们在人性面前,更加懂得尊重生命一些;让我们在利益得失面前,权重多偏向真性情一些。不仅仅是些聊以自慰。

于是,我便成了理解人文学科的工科生了:)

本科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看别人的博客。当你细细品读那些博客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人生历程尽收眼底,尤其是看到那些出色的人们的博客的时候,他们生命中每一个脚步都记录在了自己的文字当中,不会感到很惊奇、很羡慕么?所以当时我也产生了写博客的想法。

那时候我感觉没什么可写的,然后算算域名、虚拟主机的费用,一年可能也要个500块,于是便放弃了。现在明白过来,既然这是一件收益如此大的事情,它能够记录自己,总结学到的知识,那么就不应该因为这一年仅仅500块的开销就搁置下来,应该是想到学更多的东西来让自己有所记录啊。想想这几年下来,又误了不少大好青春。

一件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开始的越早越好,而不应该考虑一些细枝末节。

上课,下课。看书,休息。休息的时候,跑步是个不错的消遣的方式了。既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够消散一些负面情绪。

这一年就这样过来了。

三、

最早坚持跑步的时候,是在考研那会儿吧。所有的科目都没有接触过,每天心情不太好,借助跑步分散注意、调节心情、提高身体素质。

起先奔驰在跑道上的那几天,总是感觉到有太多人跑在你的前面,不论你怎么加速,还是追不上他们的脚步。更严重的是,随着体力的消耗、透支,你离那个定位标杆的人越来越远,直到放弃了追赶。就在这时,在你后面的人也追赶了上来。

恰好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同学,他也经常来跑步,我问了下他为什么跑那么快。

「哦,这个啊,我跑了很多年了啊,小时候身体不好,为了锻炼身体才坚持下来的。」他很不以为然的笑着说道。

可是,即使一个小时候身体不好的人,也都比我跑快了这么多啊。我听了他的话心里感叹道。

程序员未来要天天对着电脑,保持健康非常重要,于是我把跑步坚持了下来。

开学没一学期,发现很多同学也都有跑步的习惯,有几个同学跑得很快,于是我又上去问了问他们跑了多久。

「从大学就开始跑了,参加过很多次马拉松了,成绩是××……」,其中有几个同学这样回答道,同时脸上洋溢着略显自豪的微笑。

「怪不得」,我笑笑。

四、

几天的雨停了之后,天气很好,空气中弥散着没有雾霾的空气的味道。晚间我还是往常那样一个人去跑步。

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更想去操场跑跑步,希望能够将不愉快的情绪给发泄在这单调的往复回环的操场上。

跑步有个一年多了,虽然速度不快、长度也一般,但是收益还是很大的。

可能是跑道上雨水还未干透,操场上面的人比往日里少了很多。不过跑道上的景象倒是差不太多:有些人刚上来就加速很快,然后不久就慢了下来,被后面的人赶上;有些人匀速飞驰,甚至我都能认出一些熟悉的面孔;有些人拿着手机,悠闲地走在那儿,不会在意周边跑步的人们到底步伐怎么样。

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人沉浸在音乐中慢跑了,而且也很久不会和身边跑步的人赌气看谁跑的更快一些了。

你会知道周围的人到底跑了几圈?你会知道他今天跑了多久?你会知道他从开始跑步到现在有几年了么?

相反,我每天会带着运动手表计时,而不会带上略显累赘的手机;也会依据最近几天的睡眠状况,调整自己的速度。

跑着跑着,我突然意识到,刚刚开始学计算机的我,又何必去急躁呢?这条跑道上也终究只有自己一个人。那些本科阶段就已经是大神的家伙短期我也不可能赶上;那些早已融入了简单重复生活的人,我在不久就能够积累到比他们多的专业知识;同时,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变到不同的轨道,更谈不上追赶与否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与众不同的,那个熟悉你爱好的、决定你未来道路的,有且只有自己。

跑步回来,因为又想通了一些问题,我心情很好,夜里又翻了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

在《山路》那节,恰好读到了一句话:「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要是自己能够早点读到就好了」,我笑笑。每次读书仿佛都会有这种感觉。

「幸好现在也不晚」,我又接着告诉自己。

五、

16.04.28,周四,五一准备回家,29号晚上的票。因为周五一天都有课,所以提前一天收拾收拾东西,把几本宿舍里面放不下的与专业课无关的书给带回去——《全球通史》和《社会性动物》。

收拾好了,时间挺早,感觉外面阳光不错,于是出去站会儿。我们宿舍在一楼,橘四D138,最东南的那个拐角,终日见不到阳光。

我带上耳机,选择了宫崎骏的那首《talk about our old days》——在那些脑海里琐碎的记忆泛起点点涟漪的安静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放这首歌。

快到傍晚了,阳光还是挺刺眼,我眯着眼迎着光照,趁着这不多的生命中忙碌的间隙,无忧无虑的伸着懒腰,孩子般的对着天空笑笑。

空气很好,手机上面显示的PM2.5的指数是67。你要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城市,这样的日子是不多的。天空很通透,宿舍园子里面的小树叶子,也一改往日的灰蒙蒙的无精打采,泛出可人的绿莹莹的光泽。

这个点大家或是在上课,或是在实验室应付老板的工作,或是在和他们的好友们一道在球场上分享着在未来某天可能会终结的友情。哦,对了,我指的是研究生。

室外也挺安静的,除了大自然原本的声音——风声,其他一点嘈杂的声音也没有。

我伸着懒腰,享受着这短暂的悠闲的傍晚的阳光。

六、

我们实验室在学期末要搬到四牌楼,我回首着近一年的生活,能想到也就这么多吧。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波澜不惊,有的就是滴滴点点的生活片段。

我闲逛在九龙湖校园中,梳理着这学年的生活,竟也有了些「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想法了。

其实在快离开这里之前,我漫步过不知道多少次校园了吧——那些脑海里琐碎的记忆泛起点点涟漪的安静的时候。

才一年,我竟然也眷恋起了这没呆多久的地儿了。

16.06.22,周三,我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了四牌楼。花了好久,才把一年多没人住过的床铺给收拾好,自己的位子才稍显干净整洁一些。这个校区除了在市中心方便娱乐,在生活,学习方面,都没有九龙湖校区好。宿舍很小,食堂不如以前配置好。公共浴室容纳人数有限,到了人流高峰的时候很不方便。甚至还和以前的室友调侃到「舍友也是原配好」。

「又要适应新环境啦,住一段时间肯定会习惯的」,室友在橘园D138的群里面回复说。

其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适应能力。只是,即使是你适应了的环境,还是应该去怀疑它是否合理吧?如果每一个人都仅仅是适应环境,不去考虑怎样能够把它变得更好,那么这个世界会有创新?会有改变?会有更舒适的生活以及更符合情理的观念?

终究会有些人,不愿意踩着无数人踩过的脚印,再去重演一遍简单的生老病死,在适当的年龄读书,适当的年龄结婚生子,适当的年龄放弃对所谓的「命运」的挣扎罢?

借寒冬之名

这是16.01.24号写的,现在给腾上来。

一、

你知道吗?今天是南京25年来最寒冷的一天呢。

大朵的雪花不停地飘下,遮掩住了城市的喧嚣,让夜显得更加的静了。昨日一早,蓄势已久的大雪已经趁着人们在熟睡的时候悄然离去,方便人们欣赏这美丽的雪景。全国各地仿佛都在这几日迎来了许久不见的大雪,同学们在空间中、朋友圈里晒着他们自己或是不经意间、或是寻觅各处所拍到的雪景。这一张张照片,可能洋溢着他们遇见这久违的大雪的欣喜;也可能弥漫着他们捕捉到如诗如画瞬间的得意;亦或许,是他们也不想错过了这个机会,表明自己还在某个角落默默地努力着。

你看,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摄影爱好者们,相约来到城市最南面的甘河大坝和政府大楼广场,冒着-32℃严寒,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精彩一刻。新浪微博上也博得了人们的眼球。

泼水成冰
                                              泼水成冰

连几乎一辈子都没见过雪花的广州人、重庆人,也纷纷在微博上分享者他们偶遇飘雪的欣喜,也让我们感到了不同的快乐。重庆人民的雪人比广州人民的雪人大那么多呢!

03
                                                重庆人民的大雪人
02
                                        广州人民的大雪人

今日,南京最低温度-10℃,最高温度-5℃。这寒潮给南京带来了25年以来最寒冷的一天。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挣扎,极低的温度加上刺骨的寒风,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爱尔兰踢踏。昨日铺满地上的雪结成了冰,尽管同学揶揄着我的幼稚,我还是在冰上乐呵呵的跑来跑去,玩的不亦乐乎。

二、

「这周末还来无锡玩么?」 几日前,同学给我发来微信问我。

「不去了吧,天太冷了。待四五月吧,恰好去看春暖花开。」我回复到。

看到这周末的天气预报之后,我也改变了计划。许久之前都盘算好了,想要在学期末找个近处,出去走走。可惜天气偏不予人方便,只得暂且搁置在这。

当然也感谢这天气,让我能有机会静静的整理一下思绪,让能够我尽情享受将烦恼抛之脑后的时光。

上次我无忧无虑享受着时光从身边飞快溜去的日子还是20天前。当时我们考完了算法和模式识别,那个下午我在寝室看电影《小王子》。毕竟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英语版本的书籍啊,怎么能不欣赏下电影么。当然我不会跟你说,我这辈子到现在也只看完过这本完全以英文印刷的书籍的,当然除了英语书。

之前室友就说考完政治之后一起去看场电影吧,毕竟也那么久没出去了。我有些不太想去,只想在寝室休息一下,毕竟几天之后还有考试。

看到《小王子》精彩的部分,室友又在群里商量着看电影的事情,问我去不去。

当小女孩想要逃离那个规划完整的人生大计的时候,当小女孩逃过了自负的警察逮捕的时候,当小女孩巧妙的说服了掌控电梯的国王到达顶楼的时候,当王子先生反叛了教授的命令的时候,当王子先生无视了商人的嘲讽的时候,当王子先生和小女孩乘飞机快要逃离了满是高耸楼宇以及步调整齐、成熟如一的大人们的星球的时候。

「我去。」我在群里回复到。

原本我可以多花点篇幅介绍一下小王子的剧情,用点心思将我想表现的主旨和《小王子》的剧情给串联起来,这样就能即不失美感又不显突兀。

可是我没有这样。我不愿让自己落入那略显俗套的剧情之中,即使是在天马行空之后我笔下所堆砌出来的文字。

「是的。」

三、

大雪不告而别的那个夜晚,我躺在床上久久没能入眠。

窗外,晶莹的雪花悠闲的飘下,落在枯枝上,盖在屋顶上,铺满了宿舍外的公路上。连距我们宿舍之外仅有二三十米远的公路,都安静了许多,少了平日里车辆来去的嘈杂。大雪有种魔力,它能够将绿叶离去的枯枝再显生机,将单调的屋顶彰显个性,将令人生厌的嘈杂的公路也带去宁静。它能够将我的被理工科思维中逻辑部分所僵化了的大脑,也灵动了起来,闪现着五线谱上俏皮的乐章。

我躺在宿舍床上狭小的空间翻动着身子,一遍又一遍。

我在思索着之前的一个决定,想着如果不踏进计算机行业会怎样。毕竟这个决定的机会成本很大。或者在我看来,很大。

以前在看《浪潮之巅》的时候,看着书中那些科技公司,或是抓住了机会,扶摇直上;或是没有紧跟时代的节奏,被抛之千里;或是举起了前人的大旗,继续昂首前行。真的犹如见证了难得一见的潮起潮落一般,振奋人心。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弄潮者;想要迎着潮水持续高涨不落下,更是不可能。不过我想这互联网的浪潮还没有退去,能够做个观潮者,能够站在这风口浪尖,亲历潮水的起落,或许也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吧。只是这潮水不同的是,没人能预测得到它什么时候能够涨到最高点,没人能预测的到它什么时候退去。

睡意不知不觉的袭来,我打了个哈欠,眼里涌出了泪水。我向左侧翻了下身子,泪水从眼角划过。

四、

今天是25年中南京最冷的一天。经过了持续一周的雨雪天气,昨天天晴了。天气格外的好。这两天我在寝室到食堂的路途中,想去发现一些非同寻常的美丽,弥补一下没能逃离这熟悉环境的遗憾。

今天是一个月圆之夜。

喏,我把它分享给你。

月亮01